9月23日
我们迎来秋分节气
秋分后,北半球天气转冷
天地生机逐渐收敛
是一年中养生调体的重要节点
秋分时节如何养生?
这篇文章转给家人
秋分时节有“四防”
防秋燥,滋阴润肺是首要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津液受损,则会伤及阴血,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黄帝内经》说“秋冬养阴”,指在秋季应当收养阴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长的规律,并为来年阳气的生发打好基础。
不妨白天喝点温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这样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防燥良方。饮食上可多食芝麻、核桃、梨、甘蔗、百合、莲藕等润燥食物。
防秋凉,适当“秋冻”有讲究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分后,天气逐渐变凉,气候还不稳定,要逐渐适应,往冬天过渡,不急于添衣。但“秋冻”并非人人适宜,需因人而异。阳虚体质人群、体质较虚弱人群(老人、小孩、孕妇)以及慢性疾病患者(如支气管炎、心脑血管疾病、关节病人群)不宜强行“秋冻”。“秋冻”也要讲究部位,腹部、脚及脚踝、膝盖、颈椎这4个部位一定不能挨冻。
推荐采用“洋葱穿衣法”,早晚温差大时一层一层加衣服,中午温度高时一层一层减衣服。
防秋乏,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秋冬是收藏的季节,人体的阳气开始往体内走。秋季伊始,人容易有气无力,特别是晚睡人群,容易感到疲惫乏力。养生一定要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起居有常,保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
秋高气爽,气温适宜,正是户外运动的好时期。可以适当增加平缓的户外有氧运动,如打八段锦、慢跑、快走、打太极拳、练瑜伽等。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循序渐进,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耗人体之“阴”,锻炼要适度、和缓。
防秋郁,调畅情志很重要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人的情绪也会受四季变化影响。在精神调养上,此时节要注意培养乐观的情绪,保持情志安宁,收敛神气。
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花木凋零,一部分人容易产生忧郁伤感情绪,导致体内分泌紊乱。不妨登高远眺,可使心旷神怡;或游园赏景,可调畅气机。
秋分后,6种疾病容易找上门
心脑血管疾病
早晚温差大,太冷或太热都是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诱发因素。患者应注意保暖,避免剧烈运动,饮食清淡。
专家建议,除了“洋葱式穿衣法”应对温差、择时运动以外,还要重点关注“清晨血压”。评估血压控制的“黄金窗口”是在早晨起床之后1小时内,排尿后、未服药、未进食的情况下进行血压测量。此外,平时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要注意规律服药。
呼吸道疾病
天气转凉,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出现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问题,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
专家推荐按揉膻中穴。膻中穴在胸部横平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上,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用食指或中指指腹按揉3~5分钟,可以改善肺部气机不畅症状,还能清热化痰,有利于呼吸通畅。
肠胃疾病
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防护不当会引发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
针对腹泻,专家推荐一款养生粥,用茯苓15g、山药15g、炒薏苡仁30g、粳米50g、百合10g,熬粥温服,可以促进人体胃肠功能恢复,减缓腹泻症状。
过敏性鼻炎
秋季风大,花粉、尘埃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此时节的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繁殖,也易引起过敏。
专家介绍,秋季人体容易出现鼻痒、鼻塞、流涕不止等症状,可以按揉迎香穴缓解症状。迎香穴位于人体鼻翼外缘中点鼻唇沟的位置,用食指指腹轻轻按压穴位3~5分钟,能快速疏通鼻腔。
![]()
皮肤干燥
秋风带来降温的同时,空气中的水分也会减少,容易出现皮肤瘙痒或干裂等问题。
很多人一到秋季就会嘴唇起皮,专家建议:①多喝水,保证皮肤、身体不缺水;②注意保湿,使用滋润一些的润唇膏来保护嘴唇;③注意饮食习惯,多吃水果、蔬菜,减少摄入过辣、过咸、油腻的食物。
阳光照射减少,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变短,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
专家推荐一款玫瑰茉莉花茶,取玫瑰花、茉莉花各10克,洗净加水,大火煮开后,再煎煮15~20分钟即可。玫瑰茉莉花茶可以行气解郁、缓解压力、调畅情绪、美容养颜,但孕妇、经期女性要避免饮用。
秋季固正气 推荐这几招![]()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自贡在线APP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自贡在线APP联系删除!未经自贡在线授权,禁止转载!举报电话:1890900616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