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条沙漠被成功锁边,中国人的家国远志令人振奋!
转自微信公众号:原创解筱文 评论员解筱文
2025年07月05日 22:57北京
这些天,各条战线传来喜讯。在这些纷至沓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有一条虽然没有登上热搜,但却非常有价值。那就是,中国第四大沙漠的腾格里沙漠宁夏境内锁边全面完成,在该沙漠东南缘,一条长约153公里、宽约10至38公里的固沙锁边带赫然成型,实现了闭合。这是这些年来,中国继基本“消灭”毛乌素沙漠,实现塔克拉玛干沙漠成功锁边后的又一生态丰碑。腾格里沙漠的治沙动因源自铁路,历史可追溯至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包兰铁路建设中,中国首次在沙漠边缘采用草方格固沙技术。70年代起,宁夏中卫等地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系统推进治沙,90年代引入飞播造林、节水灌溉等技术。进入本世纪后,光伏治沙、微生物固沙等创新模式广泛应用,生态治理进入规模化新阶段,腾格里沙漠治沙更是创造和续写着世界治沙史上的“中国样板”。
中国有着广袤的国土,但是沙漠(包括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却达130.8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3.62%。这个面积超过西藏,也超过内蒙古,相当于7个多广东省,或8个多山西省。曾几何时,沙漠是荒芜与绝望的代名词。在广袤无垠的沙漠面前,人类往往显得渺小而无力,但这个“人类”中,特别是当代中国人则显得有些“另类”,敢于挑战驯服千年流沙,以战天斗地的豪迈气概和改造自然的坚定决心,踏上了漫漫治沙之路。几十年,从人拉肩扛的传统劳作,到科技加持的高效治理,无数治沙人在烈日黄沙中挥洒汗水,在狂风呼啸中坚守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当全球荒漠化每年以5-7万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大,中国却实现连续二十年沙化土地净减少。如今,更是实现着从“向沙漠要绿色”到“向沙漠要效益”的跨越。
这些年,中国改造利用沙漠的新模式、新成果很多。比如,利用沙漠充足的光照资源,建成大规模光伏产业园,形成“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的立体循环经济模式,硬是把沙漠变成了“聚宝盆”。通过治理大面积的沙漠,充分挖潜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让国土增值,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财富。此外,中国还向深海、深地进军。“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10909米处,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中国已完成八条全球主要海沟深渊的载人深潜科考。在深地探索方面,中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完钻,井深达10910米,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垂深井,创造多项世界纪录。令人惊喜的是,在万米地下发现油气,还首次获取万米深层岩石标本,形成自主可控的万米关键核心技术体系。此外,固守既有疆域“深耕细作”的同时,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从民间到官方,捍卫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比以往更为强烈。从南海岛礁的常态化巡航维护海洋权益,到在中印边境以坚定立场守护陆地疆界,再到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外交智慧和科技手段,构建全方位的领土安全防护体系。无论是面对外部势力的无端挑衅,还是历史遗留的领土争端,我们更加有底气和能力,确保寸土不让、寸土必争,国土面积决不能守小了。山河壮丽,寸土皆吾国之命脉、民之根基。最近中国学者高志凯提议以恒河为界划分中印边界的“高志凯线”,已经在国内形成强大民意基础,在国际产生很大影响。类似这样自设议题,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策略,一定将产生奇效。中国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一代人都在为下一代人创造更好的条件,这已经镌刻在民族精神和血脉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国人的家国远志实际上已不仅仅停留和驻足于所在的蓝色星球,正在超越传统的陆地和海洋,勇敢延伸到了浩瀚的宇宙。中国将目光和行动投向月球,投向深空。从“嫦娥”奔月到“天问”探火,从北斗组网到空间站建设,每一步都是新的开拓。再过几年,中国人将在火星“挖矿”,中国人将登上月球,开始在月球建立基地……
未来,中国在星辰大海间,必将代表人类持续“立体构建”,抒写超越前人的非凡业绩,泽被后世,光耀千秋。
![]()
![]()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自贡在线APP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自贡在线APP联系删除!未经自贡在线授权,禁止转载!举报电话:1890900616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