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子小琪去年买了辆新车,车险还有一个月就快要到期了,她接到了自称“太平”业务员的电话 ,对方说“续保不仅有优惠,而且手续更方便”。因为小琪去年的车险是4s店里直接买的,因此并没有什么经验,加上对方能够清楚地说出她的信息,她就以为对方确实是“中国太平”的业务员。
于是小琪加了对方微信,对方发来了报价单,看着也很正规。并且对方表示小琪如果比较忙,只需要把资料拍给他就行,剩下的手续他可以包办。
见价格确实十分优惠,还那么方便,小琪爽快地付了钱。收到保单后小琪也没有仔细看。
第二天一早,小琪无意间刷到一个帖子,这一看简直“细思极恐”。帖主称自己买了“保险”,等出了事要联系保险公司理赔时,却无法理赔。
评论区有不少懂行的网友,一看就明白了,纷纷留言说“这是遇到了‘统筹保险’了” “很多人其实可能都中招了,但自己都不知道”“不出险可能都发现不了”,还有热心群众指出了如何看保单区分“普通车险”和“统筹车险”:
主要就是看内容中有没有出现“保险”两个字,很多都是用“责任”或是“服务”代替。
![]()
“统筹车险”报价单
![]()
正规保险报价单
还有就是看销售方是不是正规保险公司,“统筹险”很多销售方(保障人)都是“xx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或是“xx安全统筹服务有限公司”。
![]()
小琪对照着自己的保单一看,果然,中招了。她马上联系了“业务员”,问对方卖给自己的是不是“统筹险 ”,对方一开始还问谁说的,见小琪已经知道情况,立马开始耍无赖,回复道“我有说我是保险的吗?”
这时小琪才意识到除了第一次打电话过来,后来在聊天过程中对方都有意无意避开了一些关键词。
![]()
小琪要求对方退费,对方就开始耍无赖了,表示“退没问题的啊”,但交强险已经买好了,他们是找别的公司买的,退不了,中间的手续费需要小琪承担。
据了解,“车辆安全统筹”本限于运输企业内部互助,每位成员缴纳一定费用,事故司机可从这笔费用中获取赔偿。本来是件好事,但是目前,很多企业注册机动车安全统筹业务,目的却是通过保险中介在各地销售此类产品。
![]()
记者后来在社交媒体上搜索发现,有类似经历的人很多,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买的压根不是保险,而是“统筹险”。因为大部分可能一年都用不到保险,就算有小额需要赔付,大部分人用的也是交强险,因此也发现不了。就算发现了,退款也需付一笔“手续费”,少的一两百元,多的甚至是保费的一半。
统筹骗局三件套
1.组合保险
部分统筹公司业务员会把报价单做得与正规保险公司的保单非常相似。
交强险由正规保险公司承保,“商业险”则由统筹公司承保,制造双方公司联合承保的错觉。
2.价格便宜
部分统筹公司报价往往比正规保险公司便宜很多,这也是他们能屡屡得逞的利器。
3.投保方便
只需交钱签合同,手续非常方便,很快就能完成全部手续。
很多车主都反映,遇到过类似情况:出售“统筹险”的公司名称经常会和一些大家熟知的保险公司相像,以此混淆视听。
据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报道,江苏的韩先生车险即将到期时,一位自称是“平安车险”业务员的人联系他,以优惠价格吸引他购买车险。在支付了4000多元后,韩先生才发现,自己买的是“平安创惠(海南)安全统筹服务有限公司诸城分公司”提供的“车辆统筹服务”,并非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保险。韩先生要求对方退款,却只退了70%。“我交款之后查收款方,发现是我付款的前一天刚注册的公司。”
山东的于先生称,“一个业务员加我微信,说是泰康保险。报完价,我觉得价格合适就付钱了。结果合同出来,就变成‘泰康(海南)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了。”退款时,“业务员”表示退款则需支付20%的手续费,甚至通过各种方式拖延退款。
“统筹公司”不是保险公司。一但此类公司出现资金链断裂、撤销破产等重大危机时,只能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承担责任,可能给消费者带来损失。
“车辆统筹单”不是保险合同。一旦出现纠纷,只能通过诉讼解决。不能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规定解决相关赔偿纠纷,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车辆统筹业务”不是保险业务。后续赔付服务可能无法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关于机动车辆安全统筹的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自贡在线APP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自贡在线APP联系删除!未经自贡在线授权,禁止转载!举报电话:1890900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