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熙与于谦的对话,直接说出了一般读书人的腐儒成见
于谦受命陪汉王朱高熙读书讲书,朱瞻基以为通过对朱高熙强制读书洗脑,可以让朱高熙在古书古史的熏陶下,达到心平气静的境界,从而彻底放弃抵抗之心,并诚恳认错。
可是,汉王朱高熙是一个极其固执且狂妄之人。对于谦的陪读讲书根本不理不睬,丝毫不看在眼里,也不记在心上。朱瞻基的洗脑行动只能宣告无效与失败。
有几次大学子于谦竟然也被汉王朱高熙质问得哑口无言,还被嘲笑是一位腐儒书生而已。
朱高熙对于谦说:“永乐大典经史子集,翻开所有的史书,里面讲的是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于谦回答:“包罗万象。”汉王朱高熙却说:“三皇五帝到如今,史书浩如烟海,说的只有四个字:争当皇帝。”这个回答还是汉王朱高熙在六岁的时候,回答朱棣老爹的最佳答案。
朱高熙总结式的对于谦说:“你手里的那几本书,都是求财求名的敲门砖而已。”一句话把读书人、把读书怼得无地自容。
殊不知,今天我们的学校教育,我们的勤奋苦读,是否正如汉王朱高熙所言,只为了打造一个进入社会求财求名的敲门砖而已呢,只为了求得一张名片或者一道门槛而已呢?

大家要知道,于谦是何许人也?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
于谦的人物生平事迹主要是:年少有为、巡按江西、巡抚晋豫、为官清廉、保卫京师、铲除奸党、辅助朝纲、夺门之变、家无余财、沉冤得雪。于谦一生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
于谦一生中最经典的趣事,便是一直都在家里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于家的祖先一样,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还要虔诚。

汉王朱高熙在大学子于谦陪读讲书的时候,书没有读上,理没有入脑,倒是发生了两个人的精彩对话与博弈。
那是英雄与英雄的博弈,那是一个实战者与一个读书人的博弈。最终的结局是:两个嗜酒之人还共饮起来,于谦称汉王朱高熙为“朱兄”,汉王朱高熙则将一位女儿交付给于谦,让于谦保护终生,于谦也欣然答应。
在两个人的对话中,朱高熙对朱瞻基的评价也是甚为精准:
论起虚伪残忍,他并不输给我爹永乐皇帝;论起狡诈伪善他超过我大哥朱高炽。这样的人心机太重、杀气太大、运气太好,这三件事都夺了天机,他不会长寿的。
这段话似乎高度概括了朱瞻基的秉性,也高度准确地预测到了朱瞻基的将来。
汉王朱高熙还真是一位明眼人。按说,如此看破一切的人,却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对于大侄子朱瞻基登基称帝的事实拒不接受与认可,对于造反仍抱有决心与希望,最终只能酿下人生的苦果,为自己的无知设下一府坟墓。